前言:因為這次吳哥之旅沒有請導遊,所以就要努力的做功課囉。在找吳哥之美這本書時發現YOUTUBE上大愛電視台有很完整的蔣勳老師的吳哥之美系列講座,每一集都少少的二十分鐘,很適合在有空的時候拿出來看一看,聽一下吳哥王朝的故事到時候也才不會到處亂看不知道要看什麼哈哈。另外,為了避免我很快的忘記蔣勳老師說了一些什麼,所以就決定做筆記和摘錄在下面。
跟圖書館借吳哥之美的書的時候發現大概吳哥窟是近幾年台灣的熱門景點,但北市圖準備了好多的吳哥之美,所以還是輕易的可以借到,趁此機會也好好的來研讀一下高棉古代繁盛的王朝吳哥王朝的歷史。
(三) 印度教動物神信仰
很多人會好奇為什麼吳哥文化受到印度叫如此豐富的影響,考古學家認為是因為季節風的關係,古代人類的航行主要是依靠風帆船,所以商人大概是西南季風起來的時候就會來到吳哥做生意,然後在這裡待到冬天,因此會停留一段很長時間,等到東北季風來的時候在回航,所以他們有很多的機會可以把印度的雕刻和建築帶到吳哥。
今天的吳哥文明基本上是受印度的影響,展現了很多印度的神話,神話的來源就是印度古代的史詩,摩訶波羅多和羅摩衍那;我們知道印度教是多神教,所以他有很多動物的形象,這跟我們今天大部分的宗教是不太一樣的,包括像佛教、基督教這一類的宗教的動物造型就會比較少。因此我們今天主要來認識吳哥文明的幾個動物神。
吳哥文化很講究門楣,所以他們都會用很漂亮的雕刻來表現門楣,在吳哥很常會看到屋頂的造型是由兩個蛇神的身體構成的三角形雕刻成,這就是蛇神Naga,通常會有五個頭或者是七個頭,最多回到九個頭。他們相信世界最小是一片乳海,這中間就有兩條蛇在彼此爭執,因此引發世界的兩種力量來幫助,一個是來自善神菩薩的力量,另一個是來自惡神阿修羅的力量,而因為世界的捲動所以就有浪花出來。
門楣上的蛇神Naga
有兩條蛇在彼此爭執,造成世界捲動產生浪花
很靈動的乳海浪花雕刻
另一種的乳海浪花雕刻
而我們知道佛陀在舞蹈的時候,其實後面有個蛇神在保護他,所以佛教和印度教的東西就這樣集合在一起。而乳海的浪花捲動的時候,就會有女神出現,這個女神叫Apsara,代表最早的喜悅生命,所以我們就可以看到印度教喜歡用雕刻來一點一點細密的把他們的神話故事雕刻出來,而且雕的非常精細。像我們看到他們的浪花,其實和石頭連結的部分只有一點點,是用雕刻刀一直選選進去的,是捲進去這樣屌的。
歌舞女神Apsara
浪花其實是吳哥文明一個非常重要的五符號,因為他產生的宇宙最原始的生命,而吳哥文明也用很多樣的教科來表現浪花的形式。而當這個浪花旋動的時候,就會跑出最漂亮的歌舞女神Apsara ,這個女神有點像我們佛教裡面講的飛天,因為剛剛擁有生命所以非常的喜悅,所以吳哥文明里包括雕刻跳舞舞蹈裡,都會有很多Apsara造型的出現。他的身體造型是特別柔軟的,當然最有名的是他的手,往後彎到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步,我們可以看到很多東南亞的舞蹈都特別強調手部的柔軟,我們知道梅蘭芳就曾到印度去學習手指的技巧,中國京劇的蓮花指其實就是跟印度有關的。
而且些Apsara臉上都會帶著微笑,並且他們常常有一個動作是把手放在肚臍的這個位子,因為他們相信肚臍是生命的起源,而且手上也常拿著一個蓮花的花苞,蓮花苞代表的是復活的意思。而這些Apsara是神,但同時也保留了當時宮廷裡面唱歌跳舞的女孩子的打扮,包括他們頭上的花冠頭飾,比如他們胸前會有黃金鑲滿珠寶的瓔珞,上手臂會帶臂穿,下手臂會帶手環,下身則圍了一個塊紗麗,而這塊紗麗上面的腰帶會垂滿黃金的裝飾品,因為我們知道東南亞盛產黃金,而在柬埔寨和泰國交界的地方產全世界最好的紅寶石。
接下來又要介紹的是另一個動物的造型猴子,Hanuman,我們知道整個東南亞都有猴子的戲劇和舞蹈,中國也有,就是大鬧天宮的孫悟空,全部來源於印度的史詩羅摩衍那,猴子對於東南亞來講是一個神,而且是法力無邊的神,就是那種可以番個跟斗幾萬八千里的猴王。所以他們的雕刻裡面表現的猴子有人的元素在裡面,在小吳哥最有名的八十公尺的浮雕裡全都是猴子在打仗,這些猴子有各式各樣有趣的動作,身上表現了人的元素,穿著人的衣服。
印度教是一個很貼近民間的宗教,因為它裡面的故事性很多,它用故事向人民傳教,這是今天印度這個國家內印度教還是大宗的原因;而基督教和佛教就比較安靜,而且這樣子安靜的信仰到最後就變成了比較上層的信仰,因為它內心的東西比較多也比較難讓一般人理解他的信仰。
接下來要介紹的Garuda是印度教裡面最重要的一個神,也是印尼航空的標記,他是一隻鳥,是毗濕奴神的坐騎,佛教後來也繼承了這個形象,翻譯成金翅鳥王,這個鳥在吳哥窟的雕刻裡面表現得非常的神氣,雕刻的栩栩如生。我們在吳哥文化裡面看到的如果是動物的雕刻,代表就都是比較早期的印度教文化;如果看到的是人的雕刻比較多,代表其實是較晚期改信大乘佛教之後的雕刻。動物信仰,尤其像是圖騰,其實保留了較原始的信仰的心態。
(四)羅洛斯遺址
暹粒城東南方的羅洛斯遺址其實是前吳哥的文化,它是吳哥最老的神廟,吳哥文化可以大概怎麼分,公元一千年前主要是紅磚建築,公元一千年後則以石頭的建築為主,這當然也是吳哥文化開始強盛的時候,強盛的文化有能力去把很遠的石頭搬來建造大型的石雕神殿。
在柬埔寨內戰結束之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找世界上各國來認養吳哥的遺址,各國針對各自認養的遺址進行修復和研究的工作,而 羅洛斯遺址群即由德國認養。
古代吳哥人會在紅磚建築的表面上糊上一層灰泥,這些灰泥容易雕刻但卻不容易保存,所以我們今天去看羅洛斯遺址的建築灰泥大多已經剝落,顯露出裡頭的紅磚結構,而他們在灰泥上反覆而精細的雕刻就是後來的吳哥文化雄偉繁複的砂岩石雕的前身。
殘留在建築上的灰泥
羅洛斯遺址中的普力科寺有六個塔,是當時的宗廟建築,是因陀羅跋摩為了紀念列祖列宗在公元八百八十年建造,也紀念吳哥當時找到首都的經過 ;而後在公元八百八十一年他就建了巴孔寺來寄祀神,巴孔寺是吳哥王朝的第一座神殿山型建築,共有五層樓,象徵印度教對須彌山的崇拜,後來因陀羅跋摩又建立了一個大水庫,因為東南亞常暴雨,需要建立水庫來容納水,而在水庫的中央蓋了一座水神廟洛雷寺,但這座建築卻沒有完成,因為因陀羅的兒子發現這裡地勢太低不適宜建都,所以在公元八百九十三年前遷都到原址的北邊,就是我們今天的吳哥城,開創了五百年的盛世。
羅洛斯遺址保留了吳歌文化在草創階段的建築與雕刻,是後來吳哥雄偉華麗的石雕藝術的前身。
獅神吐火的灰泥雕刻還保存得相當完整
留言列表